教 會 專 頁                    

教 堂 音 響 的 設 計

 

序言及引言
教堂建築物分類及其對音響系統設計的影響
講台/咪的選擇
音響系統設計往往遭遇的困難
教堂音響的特別要求

 

序 言

教會常有的聚會:崇拜、佈道會、培靈會、聖樂日.....聚會中大部份時間都需要使用音響系統,而講道、唱詩、敬拜、見証分享等,均需要用聲音作媒介,讓會眾聽得清楚是十分重要的。

  為教會服務,提供優質音響系統去協助福音事工是筆者少年時開始的心願。在多年來經過實踐,為多個大、中、小型教會設計音響系統,累積了一些經驗,很樂意與主內兄姊分享。願意教會在改善音響的過程中有一些啟發。

spr33.jpg (11910 bytes)

引 言

一般人對教堂的印象,是宏偉的建築,畫上聖經故事的大型彩色玻璃窗,豐富的雕刻,舒適的長木椅,宏偉的風琴奏出豐富和諧的音樂,友善的神職人員與你談道,那種祥和、平安的氣氛令未有信仰的人士也喜歡到教堂去,少男少女更渴望在美麗的大教堂舉行隆重的婚禮,讓神、人共證婚盟。在特別的節期,如聖誕節,詩歌班唱出悅耳的聖誕歌,到處報佳音……。我們到歐洲旅行,也一定到巴黎聖母院、倫敦西敏寺大教堂等參觀。事實上,教堂最重要的是有基督的生命,廣傳福音,關懷及醫治。 spr34.jpg (13418 bytes)

  以上對教堂的描述只是一般人對教堂所了解的一小部份,若基於這些表面的認識去設計音響系統,成功的機會便十分低。

back to top

 

教堂建築物分類及其對音響系統設計的影響

教堂建築物除了上述傳統的模式外,亦有很多是在不同的建築物內建立教堂,例如學校禮堂、社區服務中心、商業大廈內的單位、電影院改建等。

建築物的類型,室內聲學,下簡稱‘建聲’往往是影響音響系統設計的關鍵,以下將教堂建築物作基本的分類:

1. 大型傳統式教堂:

混響時間一般比較長(例如2秒至8秒),建聲方面屬於光輝及強烈反射的模式,這一類別的建聲對於某些音樂是十分有利,而且是必須的,例如管風琴(或現時新型的電腦風琴)演奏,經過考慮建聲的效應,達到溫潤、豐滿的音樂效果,這種效果對於詩歌班的獻唱也很有幫助,在沒有咪拾音及擴音的情況也可聽到詩歌班獻唱,但只限於“慢歌”或聖詠類音樂,但若在這類大教堂做語言擴音、敬拜短歌或流行音樂播放,則很難達到良好音響效果。

2. 學校禮堂式:

一般中學禮堂座位約6001000人不等,大部份在建築時完全沒有考慮建聲方面的設計,混響時間一般低於1.8秒。而且形狀經常是對稱的長方體,舞台天幕板與後牆、天花板與地板、兩面側牆帶玻璃,形成三對巨大的平衡反射面,駐波情況嚴重。在此種建築物中演奏、獻唱或各方面的音樂語言都不會理想。

3. 非獨立建築物式教堂:

例如在商業大廈、工業大廈樓上建立教堂。這些教堂面積較少,樓底一般很低(低於三米),混響時間很短,低於1秒。奏、唱聖詩時有聲音乾燥的感覺,容納人數由數十人至三百多人不等,由於不是禮堂式設計,有些更是不規則形狀,如L型、啞鈴型等,很難照顧到每一位會眾都直接看/聽到講台的情況,常常因有柱、橫樑等的阻擋物令致音響、電視方面須特別設計去遷就教堂的形狀。

4. 電影院式建築物:

香港電影院的市道非常低落,大型電影院在過去十年紛紛建成迷你電影院,近年更因VCD的普及化令電影市道更走下坡。有一些電影院在過去兩年已改建成教堂,電影院空間大,中間無柱,建築時亦有部份建聲考慮,而走火通道及一般設施亦適合教堂的用途。一般七、八百座位的電影院混響時間約為1.71.9秒,是奏、唱聖詩頗理想的混響時間,但又沒有傳統教堂太多混響的問題,是教堂建築物作大型聚會的較佳選擇。

對教堂建築物的類型、建聲有基本掌握以後,便需要了解現代教堂的事工目標和運作方式,才可利用專業知識去設計如音響系統。講道是講員傳講福音訊息的最常用方式,語言清晰度及可懂度,是教堂音響的最重要元素,由於講道時間較長(由三十分鐘至一小時不等),清晰、舒服、不刺耳、耐聽而不疲倦,沒有咪回饋(microphone feedback)的語言聲音是設計者須致力達到的目標,進一步的了解各宗派及堂會特有的習慣或模式,亦對設計音響很有幫助。

back to top

 

講台/咪的選擇

設計者應預早詢問講者不同風格及習慣,設計合適的咪與講台配套。例:若講者是固定站立在講台,便可利用鵝頸型咪支架,專為講者調校適合的高度,指著講者的嘴巴,若不方便太貼近嘴巴,可選用靈敏度較高的電容咪,當然要避免噴咪及咪遮擋講員對講章及聖經的視線。鵝頸咪接觸講台的部份,應有避震設計,減少碰撞講台的噪音。鵝頸咪須選用高質素咪,避免選用歌唱咪(vocal microphone),因為歌唱咪大多帶有近咪效應(Promixity Effect),對講道時有搖動身體的講員聲音會有太大變化。應採用專為演講用的咪,亦有一些樂器咪非常適合講員使用。

有一些講者喜歡用手持咪,以便他/她可以活動,這情況可使用高質素的手持有線或無線咪。

 

"設計者"亦可教導講者如何"入咪",令聲音清晰及避免"噴咪",足夠的溝通會令事半功倍。現列舉這些方式與音響系統設計之間的關係:

表達方式

音響系統要求

靜默,默禱

寧靜,低噪音(高訊噪比)

悠和的序樂
(管風琴或電腦風琴)

寧靜,低噪音,風琴須奏出悠和、舒適,但真實的樂聲。

輕聲領禱

溫暖清晰的人聲,沒有咪回饋,能平均覆蓋整個會眾席

領唱詩(1)

(風琴或鋼琴伴奏)

領唱者的歌聲須清晰、溫暖,歌詞可懂度高,鋼琴琴音平衡真實,有足夠而舒適聲壓去伴奏數百位會眾齊。系統中由咪/混音器周邊設備、擴音機、喇叭等必須適當配合,達致平均的高水準。

領唱詩(2)

(樂隊伴奏)

足夠的咪(mic)/線路輸入(line input),完善的混音器,輸入/輸出/編組適當的咪,足夠的動態及聲壓領導數百人齊唱。系統必須有高度的傳真/音色平衡,而動態範圍須寬廣,以便樂隊齊奏時仍能適當突出領唱者的帶領。這個要求與專業演唱會很相似。

講道:講員傳講福音

高質量語音播放,高質咪,沒有咪回饋EQ。咪回饋抑制器的適當配合。

舞蹈

咪與播放音樂的返送喇叭要音樂清晰,覆蓋舞台但儘少 "漏聲"至觀眾席。

錄像帶
多媒體節目播放

配合銀幕位置、投影機等,錄象機輸出阻抗/線長關係匹配,降低噪音,令觀眾享受影音合一的節目。

話劇

獵槍型咪,無線咪返送喇叭,舞台監督通訊設備等緊密配合,善用EQ與混音器推子平衡演員的聲壓,減少咪回饋。

每一位教堂的負責人均會對語言播放有最高的要求,設計者須留意語言在教堂的重要性。

由於教會的歷史、文化、時代背景、教會宗派等,或多或少影響聚會方式,設計者若在設計前能與教堂負責人(包括牧師、領唱、詩班、樂隊、音響控制員)詳細溝通或主動參與該教堂的聚會,了解各部份的需要才開始設計,定必事半功倍。

back to top

 

1. 教堂裝修前設計音響系統

與則師樓、建築師、設計師合作時,常遇到與室內美感有衝突的問題,室內設計師往往都不喜歡看見喇叭,因此爭取在適當位置擺放喇叭,既是音響科學,也是人際溝通的藝術。有時教堂負責人會幫很大的忙,只要"設計者"對其專業計算表達得清楚堅決,加上電腦音響計算的輔助,說服教堂負責人,而再適當提供一些美感方案給室內設計師,達成可行性建議。這過程說易行難,須有無比的耐心加上專業的肯定,才能解決。很多時候教堂沒有聘用建聲顧問(Acoustic Consultant)"設計者"可能須給予建聲物料的建議,一方面要省錢、美觀,亦要達到良好建聲效果,絕不容易。

2. 裝修後才開始設計

很多方面建聲上已成定局,唯有用器材及喇叭擺位來補救。

3. 容易使用/安全守則

很少教堂能擁有自己的音響技師,一般都是委派一些對這方面有興趣的信徒負責操作。我建議大部份的器材是不需要事後由用家調校,包括壓限器/均衡器/咪回授抑制器/擴音機/喇叭控制器等。只留下必須的混音器推子(Fader)及錄音機由用家控制。這個要求在系統設計、佈線、機器擺放方面事先配合。

4. 電腦風琴的配合

電腦風琴是使用電腦取樣的科技(DIGITAL SAMPLING),儘量仿照管風琴(PIPE ORGAN)的聲音,通過由電腦風琴全面控制的功效與喇叭播出彈奏的音樂。電腦風琴有專用的喇叭,與擴聲用的喇叭設計不同,必須獨立購買,擺放這種喇叭須儘量放在較高位置,避免太接近聽眾,有些風琴喇叭十分美觀,亦可成為教堂設計的一部份。

一些對音響效果特別著重的電腦風琴廠家設計了混響程序,配合專用的擴音與混響喇叭可在小型教室產生大型教堂風琴的混響效果。

若音響設計師與電腦風琴供應商能互相協調兩種不同喇叭的擺位,會令整體的設計更完美。

而管風琴/電腦風琴的配合問題,則視乎管風琴/電腦風琴的音量及音色,這個亦取決於風琴本身的設備,由於風琴可歸類於大型樂器範圍,其音量往往取決於琴師的演奏及選取的音栓(Organ Stops)而非由音響技師控制,設計師宜與琴師、聖樂指揮等多交流溝通,以作出適當的設計。

管風琴與電風琴是另一個課題,有機會另文討論。

5. 喇叭的選擇與擺放

a. 傳統教堂

特別是長時間混響達2秒至8秒者須分開多隻音柱式喇叭,每隻喇叭儘量在兩米高度左右,以低音量播放語言聲音,低頻約100Hz以下是不需要的,以減少低音混響的干擾。

b. 學校式禮堂(以政府津貼中學的禮堂模式為例)

i. 使用四隻帶號角全音喇叭,前、後排擺放,加上適當延時,留心號角要在約 三米高度,斜向觀眾,平均涵蓋整個觀眾席。

ii. 亦可使用一組中間喇叭群的號角喇叭,在禮堂前排正中間,多隻喇叭利用號 筒角度覆蓋整個會場,但此方案只適用喇叭與觀眾席中間全無阻擋的環境, 若有樓座則須另加較少的補音喇叭處理。

c. 建在樓上的教堂

若隻有3米至4米樓底,則可用高質素的8吋,2分頻或122分頻,90°x 90°覆蓋角度的全音喇叭,吊在近天花的高度,計算每隻喇叭投射約56米,超出射程再補上另一組喇叭,以求均勻覆蓋整個教堂,若喇叭小於82分頻,便難以滿足有樂隊的聲壓。

若樓底少於2.8米或2.7米,則被迫使用吸頂式天花喇叭,可選用音質較佳的二分頻吸頂式喇叭,計算約每100平方呎便有一隻喇叭覆蓋,若在最前排講台前左及右方放一對較大型如12" 2分頻,在播放音樂時會領導整套系統有較宏偉的音質。

d. 電影院改成教堂

可參照劇院音響的辦法,左、中、右帶帶號筒喇叭152分頻覆蓋整個主要會場,必要時在台前左/右另加超低喇叭,視乎情況須要在後排加設補聲喇叭。

back to top

 

A. 聲壓要求

教堂大多數時間要求清晰、舒服的聲音,平均80-90分貝已很足夠,偶然峰值動態須達100分貝,但超出此聲壓時須用壓限器修正。

B. 頻率響應

高質語言擴聲要求90Hz12000Hz音樂要求,最理想達到35Hz17000Hz,若能達到50Hz15000Hz已算合格。

C. 噪音

須用一切辦法(例如良好的接地、屏蔽)降低系統的電源及電路噪音,當然選用優良的器材加上合適的增益調試是必須的。

D. 訓練

在教堂音響工程完工後,並不表示工程已成功,我提議教堂負責人須接受下列兩方面的訓練:

1. 控制員訓練:
包括器材的開關程序、音響器材的控制,選擇咪及使用原理,對聲音、音樂的反應訓練…等。

2. 台前使用者訓練:如牧師、領唱者、和唱者、詩歌班、彈奏樂器者等。

a. 對咪訓練:教導使用者對咪,及減少噴咪,配合詩歌減少刺耳的齒音等。

b. 聽返送喇叭(stage monitor speaker)的配合:令台上使用者能聽到返送喇

叭,及如何用手勢等辦法與控制員溝通。

有了良好的系統設計,加上適當及耐心的訓練,才是完全成功的系統。

為教堂設計音響須考慮的問題很多,包括裝修、建聲、財政預算、繁複的決策手續、較長的決策等候時間、較短的施工期、宗教上的特別要求、多元影音電腦化/多媒體的配合……等等。

但完成一個理想的教堂系統工程卻是幫助更多人得到永恆的祝福,豈不快哉?

回到教會專頁

back to top

Copyright © 2000
SHALOM AV TECHNOLOGY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 Maintained by
7Suns Techonlogies